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手机扫码打赏如下:(不管多少,都会给我们更大的动力!)
-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当时方位: 主页 > 中药饮片编造 > 竹茹编造办法与标准
【药材来历】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l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var.henonis Stapf的茎秆的枯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掉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古代编造办法】宋代有“炒令焦”(《圣惠方》)和微炒(《总录》)。清代有醋浸(《金鉴》)和姜汁炒(《害利》)。
【现代编造办法】
1、竹茹:取原药材,除掉杂质和硬皮,切段或揉成小团。
2、姜竹茹:取竹茹段或团,加姜汁拌匀,稍润,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如烙饼法将双面烙至微黄色,取出晾凉。竹茹每100kg用生姜10kg。
【饮片性状】竹茹为准备丝条状小段或小团,呈浅绿色或黄绿色,质柔软而轻松,有弹性,气微,味淡。姜竹茹色彩加深,有少量焦斑,微有姜的气味。
【质量标准】竹茹水分不得过7.0%,用热浸法测定,其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4.0%。
【编造意图】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经、胃经。生品善于清热化痰、除烦。多用于痰热咳嗽或痰火内扰,心烦不安。
姜制后能增强降逆止呕的成效,多用于厌恶吐逆。
【使用挑选】
1.生用
(1)肺热咳嗽:常与黄芩、瓜蒌同用,具有清化热痰,清热除烦效果,可用于痰热咳嗽,咳痰黄稠,痰火内扰,心烦不安。
(2)心烦失眠:常与陈皮、茯苓、半夏、枳实等同用,具化痰清热除烦效果,可用于胆火夹痰,犯肺扰心所造成的的胸闷痰多、心烦失眠、惊悸等证,如温胆汤(《三因》)。
2.姜制
(1)厌恶吐逆:常与黄连、陈皮、半夏等同用,具除烦止呕效果,可用于痰热互结,胃热吐逆者。配伍陈皮、人参、生姜等益气和胃药,可用于胃虚有热而吐逆者。如橘皮竹茹汤(《金匮》)。
(2)妊娠恶阻:常与黄芩、白术、苏梗等同用,具安胎和胃效果,可用于妊娠胃气不好,脾运异常,胸脘痞闷,厌恶吐逆等。
【现代研讨】竹茹中含有生物碱、鞣质、皂苷、氨基酸、有机酸、还原糖和三萜等多种有机成分和微量元素;尚含葡萄糖、果糖、蔗糖等以及甲酸、乙酸、甲酚、苯酚、苯甲酸、水杨酸、愈创木酚等。药理试验标明,竹茹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效果。现代对竹茹的编造研讨较少,主要是对其用姜汁编造的办法进行了讨论。传统的姜制竹茹是取竹茹段或团,加姜汁拌匀,稍润,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如烙饼法将双面烙至微黄色,取出晾凉。但竹茹呈弯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长条形薄片状,姜汁喷洒后,置锅内用铲子炒时,不易翻动,且难以翻炒均匀,往往效果欠安。为改动这种情况,崔利民主张将炒法改为蒸法:即取竹茹100kg,切段或扭成粗团备用,生姜10kg,捣成糊状,加水2kg,去渣取汁,将姜汁喷洒在竹茹上,然后拌匀闷润5分钟,待姜汁被竹茹吸尽时,置锅内蒸5~10分钟,趁热取出晒干,即可药用。曹子文提出用烘制法代替传统的姜汁制竹茹,即取净竹茹50kg,用生姜12.5kg取汁拌匀,稍闷,待吸尽姜汁后先在80℃烘约140分钟,然后升至150℃,烘30分钟至微黄。这种办法编造的竹茹均匀熟透,无焦片,质量安稳,便于大量生产。邢安之提出的远红外烤箱编造法,要求100℃时烘10分钟,然后中止加热,使用余热烘烤,即可。以ICP法检测竹茹用姜编造前后其煎煮液中33种微量元素含量的改变,发现有22种元素含量添加,10种元素含量削减,1种元素含量未发现明显改变,提示竹茹姜制后寒性平缓或许与其姜制后大部分微量元素含量添加有关。
【附】
1、近代编造办法还有炒制、朱砂制等。
2、文献摘抄“炒令焦”(《圣惠方》)。“醋浸一宿”(《金鉴》)。“入平呕逆药,姜汁炒用”(《害利》)。
【总结】竹茹从宋代开端选用不同办法进行编造。近年来各地的编造标准中收载的大多是姜汁制法,以为生姜为辛热之品,可平缓竹茹的微寒之性。经姜汁制后,增强温中化痰止呕的效果。《我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竹茹和姜汁制竹茹。
竹茹含生物碱、皂苷、鞣质、氨基酸、有机酸、还原糖和三萜等多种成分及微量元素,可否依据姜制竹茹的编造工艺,结合其所含成分的量作质控目标,说明竹茹姜制的含义;一起也可对现行的姜汁制竹茹的编造工艺进行挑选。别的,现在竹茹的编造办法除多用姜汁制外,还有炒制、朱砂制等,这些办法对编造品所含成分及抑菌效果有何影响,亦值得研讨。
>>查看早前评论
Copyright © 2012 - 2020 www.zhmf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秘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