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手机扫码打赏如下:(不管多少,都会给我们更大的动力!)
-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当时方位: 主页 > 中药饮片编造 > 栀子编造办法与规范
【药材来历】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枯燥老练果实。9~11月果实老练呈红黄色时采收,除掉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枯燥。
【古代编造办法】晋代有炒炭、烧末(《肘后》)的办法。南北朝刘宋年代有甘草水制(《雷公》)。唐代有炙法(《造金》)。宋代有烧灰、“炙酥拌微炒”(《圣惠方》),炒香、煻灰火煨(《总录》),姜汁炒焦黄(《产宝》)等编造办法。元代有蒸法(《世医》)、火煨(《汤液》)、炒焦黑(《丹溪》)、烧灰存性(《十药》)等法。明代编造办法较多,有微炒、煮制(《普济方》)、纸裹煨(《奇效》)、酒浸(《理例》)、童便炒(《入门》)、蜜制(《保元》)、盐水炒黑(《宋氏》)、炒焦(《景岳》)、酒洗(《瑶函》)等法。清代多用辅料制,有酒炒(《大成》)、姜汁炒黑(《逢原》)、乌药拌炒、蒲黄炒(《得配》)、炒黑(《便读》)等办法。从元代到清代,对编造效果的论说也甚多。
【现代编造办法】
1、栀子:取原药材,除掉杂质,碾碎。
2、炒栀子: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黄褐色,取出晾凉。
3、焦栀子: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取出晾凉。
4、栀子炭: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喷淋少量清水平息火星,取出晒干。
【饮片性状】栀子为不规则的碎块状,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外表红棕色或红黄色,可见棱线;内外表黄色或红黄色;种子扁卵形或三角形,长3~3.5mm,宽2.5~3mm,厚约0.5mm,外表红黄色或棕赤色;气微,味微酸苦。炒栀子外表深黄色或黄褐色。焦栀子外表焦黄色。栀子炭外表黑褐色或焦黑色。
【质量规范】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水分不得过8.5%,总灰分不得过6.0%。含栀子苷栀子不得少于1.8%,炒栀子不得少于1.5%,焦栀子不得少于1.0%。
【编造意图】栀子味苦,性寒。归心经、肺经、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用。
生品以泻火利湿,凉血解毒力强。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证,疮疡肿毒,亦可用于火邪炽盛的目赤胀痛;外用治扭伤跌损。但栀子苦寒之性较强,易伤中气,且对胃有必定刺激性,脾胃虚弱者易致厌恶,炒后可平缓苦寒之性,消除副效果。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类似,二者均能清热除烦,用于热郁心烦。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盛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栀子炭偏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等出血证。
【使用挑选】
1、生用
(1)温病高热:常与知母、石膏、大青叶、赤芍、黄芩等同用,治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有泻火解毒的效果,如栀子仁汤(《不居集》)。
(2)湿热黄疸:常与茵陈、大黄等配伍,用于湿热内蕴,身黄目黄,小便赤黄等,有清热除湿,利胆退黄之功,如茵陈蒿汤(《伤寒》);若配熊胆,则退黄更快。
(3)淋证:常与车前子、木通、萹蓄、滑石等配伍,用于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淋沥,赤涩痛苦等,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效果,如八正散(《局方》)。
(4)疮疡胀痛:可与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等同用,治热毒所造成的的痈疮肿毒,部分红肿热痛,有清热解毒效果。若热较盛,可与黄连、黄芩、黄柏等同用,可增强泻火解毒效果,如黄连解毒汤(《外台》);若再加丹皮、赤芍、白芷等凉血活血消肿药,则效果更佳。
(5)目赤胀痛:用于火邪炽盛的目疾,与赤芍、大黄、黄连、当归等同用,治赤脉传睛,证见赤脉粗,痒涩刺痛,眵多干结,头痛烦热,舌红口干,脉数有力,具有清心降火效果,如七宝洗心散(《银海精微》)。
(6)跌打损害:用本品研粉,与面粉、黄酒调敷部分,能清热活血止痛,治跌打损害,部分胀痛,为跌打损害常用药。
2、制用
(1)炒栀子与焦栀子
①热郁心烦:常与豆豉同用,治温病热在气分,烦热懊侬,躁扰不宁,有泻热除烦的效果,如栀子豉汤(《伤寒》),原方用生栀子,因生品服后易致厌恶吐逆,故多炒用。《重订浅显伤寒论》连翘栀豉汤,治外邪初陷于胸怀之间,心包气郁,汗吐下后,轻则虚烦失眠,重则心中懊侬,重复倒置,胸脘苦闷,或心下结痛,起卧不安,用焦栀子与淡豆豉、连翘、枳壳、郁金等同用,有宣散热邪,解郁除烦的效果。
②风热外障:可与菊花、黄芩、白蒺藜、石膏、羌活等同用,治暴风客热,证见胞睑红肿,白睛暴赤,羞明多泪,兼有头痛发热等,具有疏风泄热的效果,如菊花通圣散(《中医眼科学讲义》)。
(2)栀子炭:血热出血:常与生地黄、丹皮、白茅根、茜草根等配伍,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等上部出血证,血量多,色鲜红,质黏稠,舌红苔黄者,能凉血止血,如十灰散(《十药》)。亦可与仙鹤草、阿胶、三七、蒲黄炭、茜草炭等同用,治咳嗽咯血、吐血、便血、崩漏下血等,有清热止血的效果,如奉贤丸(《处方集》)。
【现代研讨】栀子含栀子苷、异栀子苷、山栀子苷、栀子酮苷等多种环烯醚萜苷类以及熊果酸、绿原酸等多种有机酸类。还含有栀子素、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等多种色素以及D-甘露醇、β-谷甾醇等。环烯醚萜苷等成分有利胆效果。京尼平苷水解后的京尼平利胆效果是胆汁酸非依赖性的;京尼平对胃功用可发生抗胆碱能性的抑制效果;京尼平还有必定的抗炎和医治软组织损害的效果。熊果酸有安靖和降温效果。编造对理化性质和药理效果有必定的影响。
以栀子中的京尼平苷为目标,用薄层扫描法对栀子及其编造品进行剖析比较,试验成果标明,京尼平苷首要会集在栀子仁中,栀子壳中含量适当低;炒栀子和焦栀子中京尼平苷均水溶性浸出物、栀子苷、鞣质含量进行测定,成果各编造品较生品显着下降。栀子苷以生品含量最高,炒焦、炒炭显着下降。又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成果标明,栀子经炒黄、炒焦后栀子苷含量有所下降,炒炭后栀子苷含量则下降起伏较大。姜制、酒制后栀子苷改变不大。栀子仁中含栀子苷较高,栀子皮含量较低,这与传统理论“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是共同的。测定生、炒栀子中的熊果酸,其含量无显着改变。用薄层扫描法剖析比较了栀子生品及不同编造品,成果标明,栀子生品、炒品、炒焦品、姜炙品、烘品1~3(烘制温度为125℃、150℃、175℃中熊果酸含量无显着差异,炒炭品、烘品4(烘制温度200℃)中熊果酸较生品显着下降,阐明临床上焦栀子清热除烦是有科学道理的。又有含量测定显现,栀子生品、炒黄品、姜炙栀子中熊果酸含量无显着改变;生、制栀子皮中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编造品;炒炭栀子含量下降较大;而栀子仁未检出熊果酸。
试验标明,炒制温度和时刻对栀子中栀子苷、绿原酸和鞣质含量影响较大。在180~240℃之间,跟着炒制温度升高,时刻延伸,栀子苷、绿原酸含量呈逐步下降的趋势,鞣质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选用正交试验法调查编造温度、炒制时刻等影响要素,以栀子炭的性状、栀子苷和鞣质含量、凝血效果效果为目标,归纳评分优选编造工艺条件。成果编造温度对试验成果有显着性影响,为了到达炒炭存性的意图,炒炭温度不能高于200℃,高于200℃时,栀子苷及鞣质会分化,含量急剧下降,凉血止血效果反而削弱。所以,栀子炭的最佳编造工艺为200℃炒10分钟,喷水少量后,再炒至干。制品为表皮焦褐色至焦黑色,果皮薄而脆,内表皮棕色,种子团棕色至棕褐色。
以山栀子水煎浓缩液进行药理试验,其成果是:山栀子对家兔结扎总输胆管后,血中胆色素出现量有轻度的抑制效果,生山栀与焦山栀之间不同不大。生山栀与焦山栀绐家兔打针1.5g的剂量时,均有显着缩短凝血时刻的效果;而在0.75g剂量时,生山栀仍有效果,焦山栀则无效果。生山栀与焦山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的抑菌效果类似;对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的效果以生山栀为佳;焦山栀对痢疾杆菌的效果较生品略强,这一点和中医对大便溏薄者用焦山栀是共同的。又有试验显现,栀子生、炒、焦品均有较好的解热效果,但以生品解热效果最强;炒炭、姜制品效果较弱。对栀子生品及不同编造品水煎液的冷静、凝血效果进行比较研讨,调查各样品水煎液对饥饿小鼠胃酸排泄及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成果显现,栀子生品及不同编造品水煎液均有较好的冷静效果,经炒焦、炒炭、175℃烘30分钟或200℃烘20分钟编造后冷静效果显着增强。栀子炒焦品、175℃烘30分钟水煎液可显着缩短试验小鼠的凝血时刻,其他样品均无此效果。栀子水煎液对胃总酸排泄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有显着抑制效果,经不同办法编造后,则抑制效果削弱或消失。归纳试验成果,开始以为,栀子用于热病心烦、血热吐衄、尿血、崩漏以焦栀子或175℃烘30分钟为佳;也与传统以为焦栀子苦寒之性平缓,避免伤胃相符。据试验研讨,生栀子的抗炎效果最强,经不同办法编造后的栀子抗炎效果显着削弱,且随温度升高,抗炎效果逐步下降。当温度超越175℃时,抗炎效果消失。栀子加热编造后抗炎效果消失的首要原因是因为京尼平苷受热损坏或分化所造成的。对栀子生、炒焦、姜炙品及4种不同温度、时刻下的烘制品作护肝效果的比较研讨。成果标明,栀子生品有显着对立CCI4所引起动物肝急性中毒的效果,经不同办法编造后,护肝效果均下降。通过试验开始以为,栀子若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应以生品为好。
研讨比较生栀子、焦栀子、烘栀子的栀子苷含量异同,以了解烘法是否能替代传统的炒法。从定性成果来看,三个样品提取液的TLC、PC斑驳的Rf值根本共同,生品提取液荧光斑驳比其他两种强一些,烘和焦制品的荧光斑驳挨近,阐明编造后栀子苷遭到必定的丢失;从定量成果来看,烘和焦制品中栀子苷无显着差异。从两种不同编造办法加工后的样品提取液的ζ值看,ζ烘比ζ焦小,阐明用烘的办法编造得到的成果比较稳定,便于操控质量。调查不同温度编造栀子炭对化学成分的影响,试验成果标明,栀子编造后,栀子苷和鞣质均有显着改变,随温度增高,栀子苷的含量递减,当编造温度高于180℃今后,含量下降起伏较大,阐明超越栀子苷熔点温度(162~164℃)时,苷分化严峻。鞣质含量却随温度的升高而添加,但当高于200℃今后时,鞣质含量下降,且大部分炭化。然后以为炒栀子温度应操控在160~200℃之间为宜。又有试验以栀子鞣质含量和小鼠凝血时刻的影响为目标,选用正交试验法,对栀子编造工艺进行优选。成果证明,栀子炭的最佳编造工艺为210℃烘制10分钟。
【附】
1、近代的编造办法还有姜汁炒、盐水炒等。
2、文献摘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十药》)。“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备要》)。
【总结】栀子最早的编造办法是晋代的炒炭、烧末,通过历代的演化和开展,其办法甚多。唐、宋年代辅料制用得较少,明代今后则广泛地运用辅料编造,辅料的品种也较多。明、清时期在编造方面的另一特点是论说编造效果的材料甚多,其间有些理论至今仍对编造品的临床使用起着指导效果。在历代编造办法中沿袭至今的首要是炒法,姜制还有部分地区沿袭。栀子曩昔有皮、仁分用的,现在已不复存,这一状况似有从头提出的必要。
栀子在编造研讨方面近年有必定的发展,一些研讨成果开始证明了中医对编造品的使用原则是正确的,试验成果与传统理论根本上是相符的,为栀子不同药用部位、不同编造品在药效上的差异供给了理论依据。栀时运不好一味常用中药,因而,研讨的广度和深度都需要进步。在化学成分方面,除熊果酸、栀子苷而外,其他成分的改变也对栀子药效有显着的影响;在药理方面,研讨内容也应拓展,如消炎效果,除研讨对无菌性炎症的效果外,还应偏重研讨对感染性炎症的效果。
>>查看早前评论
Copyright © 2012 - 2020 www.zhmf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秘方网 版权所有